首页 > 新闻动态

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政策建议

发布日期:2021-06-30 浏览次数:

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一次历史性转移。江苏举全省之力打造特色田园乡村,是对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有力实践。县区基层政府在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农民福祉作为最高目标,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保障好农民的基本权益,建设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田园乡村。此次泰州之行,重点参观调研了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高港区口岸街道引江社区、兴化市永丰镇“蟹塘月色”小镇这三个省级示范村(镇)的基本情况,借此开展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成效考察。

一、特色田园乡村的基本背景及特点

此次调研选取的三个村庄,从样本的分布上来看,既有以“农业+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村庄,也有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特色的村庄,还有处于二者有机结合、融合发展的村庄,呈现出的产业业态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苏中、苏北”特色。尤其在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的道路上,凝结了很多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经验。

(一)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基本概况

1.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

祁巷村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桥镇南首,由东小湖、丁庄、周堡、祁巷四个自然村于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辖25个村民小组,村民1498户,共计五千多人。全村地势平缓,有耕地面积6300余亩,养殖水面600余亩。现任该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丁雪其,曾获“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在村内创办了该县第一家个体猪鬃家庭作坊,解决包括40多名残疾人在内的200多人就业,吸纳120个农户参与,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担任村支书期间,他将负债280万元的“贫困村”变为全国有名的“文明村”自2011年起,祁巷村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江苏最美乡村、江苏省生态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今年,司法部、民政部命名祁巷村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祁巷村在发展中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南侧为307县道(分蒋线),西侧为229省道(姜八线),北侧接334省道,便捷的外部交通为小南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二是构建“一核四轴”发展格局,以乡村文化为核心主题,构建自然生态景观、历史人文文化、健康长寿、休闲娱乐四大带轴,规划建成了较为全面的“农业+旅游”的现代特色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三是创新打造教育文化基地,以全省首家学校安全实训基地、干部培训教育基地、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发了主题文化类、国防教育类、劳动实践类、素质拓展类、趣味活动类共5大类20多个实践项目。

2.高港区口岸街道引江社区

引江社区因“泰州引江河”穿村中而过命名,位于高港区的西大门,由天如、宁都两个村地域调整合并而成。社区共有21个村民小组,660多户人家,2000余人,实有耕地967亩,西距国家一类深水港“泰州港”仅一公里左右,南靠泰州滨江开发区,北与江都市接壤,村内有江平线、泰高二线两条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引江社区借助引江河的核心优势,在引江河西侧新建物资中转运输码头一座,借助快速发展的码头经济发展。同时,社区有效盘活原有闲置资产,新建出租厂房20余间,在全区率先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将土地经营(使用)权转让给“小农场”统一管理。不仅如此,社区带头发展墓园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去年该社区集体收入近千万元,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集体收入的增加,使社区在惠及民生上有了更多的底气。新建文体广场2个,居民健身点6处;建成覆盖原宁都自然村的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区域污水零排放;硬化主次道路25公里以上,安装LED路灯350盏,完成所有村庄道路亮化工程,有效提高了社区综合实力、服务能力和区域竞争力。

3.兴化市永丰镇“蟹塘月色”小镇

兴化市位于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平缓,河流纵横,水域宽阔。“蟹塘月色”小镇所在的永丰镇就坐落在兴化市的东北部,镇域面积78平方千米,总人口约5万人。永丰镇因地制宜,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拥有以河蟹为主,包括龙虾、青虾、桂鱼等水产品养殖面积3350公顷,是全国十个“中国河蟹之乡”之一。同时配套建成多家河蟹等特色水产品再加工企业,形成“蟹黄包、蟹黄油、蟹肉棒、香辣蟹”等多种特色产品。在电商服务建设方面,孵化培育了徐扬和桑富两家电子商务示范村。在打造“蟹塘月色”小镇的过程中,永丰镇严格遵循绿色生态发展要求,不砍树、不填塘、不改河道,高标准建设蟹塘尾水净化排放系统,原生态彰显6万亩蟹塘的旖旎风光,基本实现了以螃蟹为特色的全产业链发展的系统工程。

同时,永丰镇有着优良的红色基因,是苏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兴化第一所培养教师和革命干部的学校“朱严师范”就是在这座小镇上孕育而出的。此外,永丰镇也是曾任两代帝师的清代文学艺术理论家刘熙载的陵墓所在地。相传,宋代儒学集大成者、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后代也曾因逃避霍乱迁徙至此,并建造了朱氏祠堂。

(二)集中反映的特点

1.扎根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特色生态农产品

三地都根植于本地独特的农业特色产业,选取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打造自己的特色金字招牌,如芋头(荷香芋)、水稻(欣花米)、水产品(板桥蟹)等特色招牌引人注目,兴化永丰特色小镇建立了苏北第一个螃蟹交易市场。这些独具特色的农产品,搭配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规模效应,在周边市场上拥有了很高的声誉和份额。

2.振兴特色乡土文化,打造农村发展新业态

三地在保护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文脉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创新打造精品民宿、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等农村建设发展新业态。积极引进优质开发运营企业入驻,助力乡村集约化发展,培育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祁巷村小南湖生态园的建设方面,基于原有的高效农业体验区,结合“黄桥战役”的红色文化基因,引进金辰农业科技公司的科学高效运营,在园区内建有近10种游乐设施和培训基地,1个国防教育基地,优化升级近1500亩高效农业产业带,并建成集合民宿在内的能同时容纳1000余人的农家乐园区。

3.着眼发展集体经济,打造发展经营新模式。三地都在积极打造以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合作社经济、家庭农场模式等,来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实现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永丰镇以养殖合作社为平台,实现了地区总产值超6亿的养殖经济新模式。引江社区借助打造码头经济,成功实现村收入破50万的目标,而后着力发展墓园经济,实现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的“奇迹”。

二、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对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基层反映的用地问题较多

在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普遍反映出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基层希望土地政策能够进一步宽松,甚至希望能够突破耕地红线。依据乡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市县可以在地区范围内对土地资源进行调配。但是就目前形式来看,地方政府以经济效益为导向,更愿意将土地资源向商品房开发、工业厂房建设等城镇化、工业化项目倾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位,规划部门与国土部门在协调统一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同时,调研还发现引江社区在进行低效土地资源重新整合开发的过程中,存在以灌溉河道清淤为由,拓宽河道、侵占耕地,为后期建设观光河道做规划的违规行为。不仅如此,更为突出的问题在于周边乡村游乐设施建设与城市游乐项目同质化的现象。引江社区在泰州市区辐射30公里范围内,其现规划开发的“鬼屋”、水上项目等游乐设施都已在城市有所分布,游客回到乡村所见到的、体验到的都与城市生活趋同,特色田园乡村的吸引力将会有所削弱。由此凸显的双向矛盾在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中已成为重要方面。乡村振兴绝不是将乡村城市化,更不是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发展,应该要在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去思考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问题,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整体出发协调好各乡村建设发展的格局问题。

(二)建设规划对乡村风情和农业特色体现不足,项目招投标效率较低

发展不能脱离乡村的本色。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经常表现为过度开发农家乐、采摘园等同质化严重的产业项目,缺乏对基础农业方面的规划。在村容村貌建设方面,不能简单粗化的统一布局,结合乡村的具体生态、人文特色,立足本身精心雕琢特色风貌,展现独特乡土气息。另外,有一些农村建设项目,因为土地性质问题难以办理适用的土地规划手续问题,导致其规划项目无法进入招标招商阶段,并且现有的招标流程周期较长,再加上乡村建设项目本身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将会导致乡村项目因建设效率低下而流产的风险。

(三)不同建设运营模式并存,部分模式对农民利益的保障不够充分

通过此次调研,可以发现目前乡村建设运营的模式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市场为主导,村民作为重要力量参与其中;第二,以村民为主体,市场机制起到辅助性作用;第三,是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主体,其他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在现实的乡村振兴建设方案中,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运营模式,比如,在现有高效农业为基础的祁巷村,采用了以市场化运营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发挥资本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特色乡村的影响力。基于个体养殖业发展的特殊性,兴化永丰镇则采用了以村民为主体的模式,那些本身特色不明显的,需要吸纳大量投资的乡村则以市场或政府为主体的模式为宜。但是,在祁巷村的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在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下,村民将土地以每亩800元的补贴价格,全部流转到旅游开发公司手里用于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一旦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市失去就业机会想要返回村庄的时候,在该模式下可能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因素。

(四)乡村的空心化问题较为严重,农村创业的政策支持不足

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的普遍性问题。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过程也逐步显示出这类问题的端倪,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接项目开发建设人员的问题。祁巷村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也面临着项目策划基本都由目前村里的中老年群体集体出谋划策,缺乏年轻专业人才建言献策、投身乡村项目建设。二是特色农业技艺传承人员的问题。高效农业、采摘农业等都面临着种植技艺传承的问题,亟需打造一支专业的新型农业队伍投身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相关产业运营人员的问题,很多特色农产品都开始布局网上销售的渠道,但是运营的环节缺少专业人才的帮助,农村当前的创业环境不够理想,逐步出现布局网络销售却缺少相关人才的困境。

(五)乡村治理中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要从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扎根农民,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建设,使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在调研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基层项目建设存在干部热情高涨、群众冷眼相待的局面,很多村民在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上参差不齐,热情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观望现象。究其背后原因,党建引领的作用没有得到强化和深化,部分项目的利益没有与村民的直接利益相挂钩,也凸显了乡村治理中村民主体的参与性不高,在村级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没有积极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整合低效闲置土地,腾出利用空间

土地资源要素涉及乡村振兴发展的根基,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土地资源要素有效平等置换,加快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在不触碰农村耕地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置换,改进耕地占平衡管理办法,将农村闲置低效土地进行平整开发,用以扩充新增耕地面积,更好地补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的调剂,将土地增值收益的蛋糕切出更大部分用来补充农村建设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性质和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农村发展建设用地腾出空间,为特色田园乡村新业态的培育提供保障。

(二)协同规划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布局

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的样本,必然会引起其他地区的效仿和学习,“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尤为突出,那如何保持特色就成了发展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要发挥区域协调规划的功能,统筹布局新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防止区域内部因同质化而形成恶性竞争,走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坚持遵循乡村建设发展规律,警惕将农村土地集体流转和整体搬迁用来搞旅游搞开发的做法。要坚持以农业为本、以农民为主,在特色农业项目上精雕细琢,合理调整发展侧重点,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要引进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要立足乡村自身特点,结合城市都市圈的营造,与城市的商业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要在特色田园乡村里留得下脚步,记得住乡愁。

(三)悉心培育乡村核心产业,探索发展新路径

乡村振兴是一个抓重点、补短板的过程,要加强对其进行特色产业培育和专项资金支持。做好科学布局的前提下,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通过借助市场活力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也要防范金融资本下乡带来的负面问题,做好政府监管的保障机制,守得住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另外,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结合特色产业设施的建设改造,也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项目建设管理工程做细做实,同时也要为特色产业的培育留足时间,走出一条科学培育产业的发展之路。

(四)构建运营管理新模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目前所见的三种经营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振兴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如何保持农民、村集体、运营企业等主体在经营过程中长久获益是构建新模式的核心要素。鼓励村民以部分土地经营权流转、闲置房屋入股、股份制合作等形式参与到特色田园乡村的产业化经营,构建长期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各方参与主体的活力,积极推动乡村建设的发展。

(五)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吸引各类人才回流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要制定鼓励返乡创业相关政策,为创业大学生等返乡人才回归乡村提供制度保障。农产品电商化、高效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市场化都需要相关人才智力支持。要支持他们以承包、租赁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参与到开发建设和经营的过程中,同时利用好政策补贴、税收减免等资金扶持政策,为乡村创新创业做好政策保障,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六)激发党建引领新活力,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党组织的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脉搏,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基层乡村党组织的作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既要当好乡村产业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又要当好群众利益的维护者。保护和传承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编辑:(行政管理 嵇如亮
信息来源:研究生处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